【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】2006年起美國養蜂場蜜蜂神祕消失,引起全球關注。《時代雜誌》8月份的封面故事也做了關於蜜蜂消失的報導,目前尚未找到蜂群消失的原因,但各國正積極尋找替代方案,專家也鼓勵民眾創造友善蜜蜂的環境,並研發機器蜂,作為替代蜜蜂消失的授粉工具。苗栗縣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課長盧美君表示,台灣雖沒有類似現象,也不會有農產因授粉不足而短缺的問題,但氣候變遷仍會導致蜂蜜減產,不能不及早因應。
愛因斯坦曾說:「蜜蜂消失後4年,人類就會滅亡」因為蜜蜂除了釀造蜂蜜,還能幫助植物、作物授粉。根據聯合國公布的資料,全球有70%、1000多種的農作物授粉皆仰賴蜜蜂,而這些農作物的數量約佔了全球糧食的90%。但在北美洲近年有大量的蜂群消失,且自1998年起,在法國、比利時、英國等歐洲國家,都發現蜜蜂變少的情形。
根據《科學人》雜誌報導,2006年美國有4分之1的養蜂場蜜蜂離奇消失,總計有超過30%的蜂群死亡。美國科學家將此現象命名為「蜂群衰竭失調」(CCD-Colony Collapse Disorder),研究人員雖做出多方研究,但仍無法確實了解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。
目前外界推測,較有可能的原因是蜜蜂受到農藥與基因改造花粉的毒害,或是一種寄生在蜜蜂腸道內,導致蜜蜂腹瀉的孢子-「蜂微粒子」讓蜜蜂免疫力下降。另外,也有學者認為是因為氣候暖化,或是電磁波干擾,導致蜜蜂失去導航能力,無法順利歸巢。
針對台灣的現況,苗栗縣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課長盧美君認為,CCD主要發生在北美地區,其原因眾說紛紜,但台灣目前沒有蜜蜂大量消失的情形。北美地區的農作物大量倚賴蜜蜂授粉,反觀台灣則是著重於蜜蜂附產品的利用,如蜂膠、蜂蜜等,因此較不會影響糧食供給。
近日媒體報導,蜂蜜產量減少也並非CCD或是農藥所致,主要原因還是暖化造成作物生長情況不佳,蜜蜂食物來源減少當然數量就會變少。盧美君也提到,農藥不會導致蜜蜂滅絕,如果有毒死蜜蜂也只是少數個案,蜜蜂並不會因為接觸到農藥後回巢將毒性帶給其他蜜蜂,導致群體死亡。
蜜蜂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大,各國的研究人員都想努力找出蜜蜂消失的原因,以及解決的辦法。根據《衛報》報導,英國薩賽克斯大學實驗室的教授指出,都市環境擁擠,且較少植被,因此他們鼓勵民眾多種植多蜜、多花粉的花,另外,他也呼籲各地方政府多種榛樹或是赤楊等樹木,因為這些樹種所開的花富含花粉,可以提供蜜蜂有充足的食物來源。
另外,哈佛大學的微型機器實驗室也研發了「機器蜂」(Robobee),根據《改變世代》(Change Generation)報導,科學家羅伯‧伍德表示,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所研發出最小的機器蜜蜂。研究人員指出,目前還在測試階段,估計要再10年才能真正開始運作,但卻是科學上的一大突破,也能取替蜜蜂解決作物授粉難題。
圖說:蜜蜂對人類至關重大,苗栗縣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課長盧美君表示,CCD主要發生在北美,台灣影響較小。
(Photo by Treesha Duncan on Flickr-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)